2009年11月7日 星期六

紐約.南港街




紐約.南港街
  南街特區計劃主要是藉著適當的密集商業活動和海港計劃,保護歷史建築並使之重獲新生。市長們相信:有海港更新計劃管制與整合的商業區開發,必能配合經濟發展、都市設計、生活品質以及史蹟保護等多項目標。
 
(一)歷史背景
  南街港和海港市集有限公司(Seaport Marketplace, Inc.)共用了曼哈頓布魯克林大橋(Brooklyn Bridge)以南一塊融合了新舊建築的全國性歷史特區。這件博物館與商業空間並存的開發案,確實保存並復甦了一處曾經使紐約成為世界貿易中心的十九世紀海港。此一涵蓋了四個街廓的複合計畫,地點就在東河(East River)和水街(Water Street),比克曼(Beekman)和約翰街之間,從市政廳往南走只需十分鐘的腳程。
南街港博物館(South Street Seaport Museum)早在1967年就經由紐約州政府指定為非營利的教育機構。從那時候起,該館一直在取得及整修地標級的倉庫(Landmark Warehouse)、商店、帳房以及帆船等,使之成為一個大型的海上博物館。其發展宗旨從來不打算把該區凍結成十九世紀的翻版,而是把南街的氣氛重新創造成道地的「船街」(a street of ships)。
 
(二)運作型態
  紐約市政府擬定分區管制條例和分區獎勵辦法,鼓勵保存歷史性區域和具有特色的鄰里社區。首先行動的是戲劇特區法令,可以藉由傳統劇院納入計劃區而得到額外的樓地板面積。1968年新建的南街港博物館指明為該區的獨立,意即:該館可以靠是政府的土地徵收權取得他所需要的地產。市政府顯然是要藉著都市更新手段保護該地區,而不是拆除清理。
緊接著可行性研究和意圖許可證的核准之後,是一般土地使用計畫之擬定,這份計畫必須在經過市府規劃委員會和紐約市政府預算局的批准方可執行。
海港博物館所要負責的是:在整修更新過的「北京號」和「搖樹號」兩艘船上推出歷史性的展覽和活動;在碼頭、雀門鴻區和博物館區的建物內舉辦各項展覽,並維護該區碼頭和街道上的公共空間。該館還要自行開發十萬平方呎的商業辦公空間,以便有能力更新其他的歷史建築,完成雀門鴻區和博物館區的每一個構成元素。萊斯公司必須建造一棟面對南街和福爾頓的大樓,以及向博物館租借雀門鴻區地面層和博物館區,提供大約十萬平方呎的節慶活動市集。
1981年一月,紐約市政府取得了美國住都局所撥發的都市開發活動補助金,建造17號碼頭。市政府還在十四個街廓內進行下部結構的改善工事,內容包括:街道改良、照明以及沿著河邊展開的步道。
紐約州政府透過它所屬的都市開發公司,負責更新雀門鴻區及其周圍整個街廓,並在南街與柏林斜台的轉角建造一棟新的大樓,完工後的這些空間將租給博物館,博物館再把大部分的地面層分租給萊斯公司。
市政府預算局批准了這些土地使用計畫。博物館和市政府開始反覆協議租約問題,以便再分租博物館所屬空間給萊斯公司。這些協議範圍雖然一再被擴大,但最後還是圓滿完成。
 
(三)結論
  最後實在很難認定博物館的商業化做法是不是個錯誤。商業化早己深入海港區那些古老建築的一磚一瓦裡,深入那些高大古船的每一根木材、每一個螺釘裡。的確,十九世紀的商業似乎比較不粗糙、不浮華、符合人性尺度、比較不那麼被動消極、比較投入,因為那時候的買賣正處於一個比較親切、緩慢、費力、手工的時代。不過,或許這也是它會給人浪漫的錯覺之處。 這些有關海港區的現在與過去的關係,在未來許多年仍將是個無解的問題。這些問題正鼓舞了紐約人和觀光客深入探索這個下曼哈頓區長久被忽略的部分,並且細細玩味它的歷史。  
 
資料來源:http://www.hzps.hlc.edu.tw/space/910128/4.htm;http://www.24gt.com/uploadfiles/journey/00B9A9E597281F0CC4990B62A7FA9DCAFF5B837C.jpg;http://www.7usa8.com/uploadfiles/journey/9CBAD5BD8C5A1645E8867C34B7607CF7187E979E.jpg;http://www.7usa8.com/uploadfiles/journey/BC823E573B5240B5CEFA69A44650720C676F5419.jpg

馬路魚溝 活生生

環保署『鹿谷鄉清水社區農村聚落閑置空間活化、綠化計畫』計畫書
一、 計畫名稱:農村聚落閑置空間活化—馬路魚溝 活生生


二、 計畫緣起:
在鹿谷鄉(羌仔寮)開發簡史中,清水溝流域(瑞峰地區)開墾史極早,墾荒史悠久,根據記載乾隆五、六年間,漳州人士程志成率莊丁十二人,由林圮埔沿濁水溪進入番仔寮(瑞田村)開墾荒地,披荊斬棘十餘年,拓地至大坵園(清水村)一帶,後遭土番殺害而終止開發,遺留下許許多多的野史傳說,因此;不論在地理位置及文化歷史背景而言,均是具備了相當好的歷史文化開發資源。
瑞田村、清水村地區緊鄰台灣第一大河川濁水溪流域及第一條魚蝦保護溪清水溝溪流域,土壤肥沃,農耕用地土地幅原遼闊,地勢平坦,水資源生態系統取之不竭,孕育了鹿谷『米倉』美名,但科技的進步,逐步淘汰了傳統產業,農業產值以不符合經濟效益,人口嚴重外流,呈現農村人口老化現象,農業生產值萎縮,荒廢耕地日益嚴重,但在先天條件優厚的情況下,無論是傳統農業休閒開發,或引進新興創意休閒的硬體開發,都擁有成熟的基本要素,如進行居民參予式規劃及有系統、整體性之開發計劃推動,短期間內必能營造出深具特色的地方新風貌。
九二一大地震瑞峰地區高達90﹪全半倒戶,災區滿目瘡痍,在重建過程中『社區總體營造』賦予了清水溝流域所有生命共同體,一個新的生命種子,也注入了社區居民社區組織、社區工作分工的推動新觀念,奠定『社區總體營造』整體工作推行原動力。
社區工作的推動關鍵因素主要在於社區居民的理念,進而組織分工,由上而下自動自發鼓勵參予,組織有效分工自主,便能原則性地永續經營社區,在地文化的挖掘,在以地方本身特性來思考,擅用地方特色、優勢條件、培育人才共同為自己的地方注入生命力,運用整體智慧及創意,營造地方特色風貌,發展在地文化,共創地方繁榮。唯有共同參與,地方居民才會珍惜地方的傳統文化、環境資源,切身體認產業文化的價值,變會致力於維護地方傳統,也才能營造富有個性的社區文化,重現傳統農村社區的生命活力。
「社區文化產業」是要將在地文化和藝術結合將其周邊附屬產物,經過有效設計包裝,提昇期附加價值,在由有系統的規劃整合作商業性的行銷行為,藉以帶動地方產業產值,提高經濟效益,吸引年輕人才回鄉服務,經營產業,投入促進地方發展,永續經營,活化社區。在則透過『農村休閒旅遊』的生活體驗系統的建構,將文化與農特產品包裝成高附加價值的生活藝術品,便能有效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除能具體改善社區居民之經濟問題外,亦容易引起當地及周邊居民極大迴響,因將地方特色文化結合自然景觀資源相對帶來的高利潤,將會為當地居民帶來最實際經營理念。
『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之推動,係在重建過程前、中、後延續性的重大方針,『社區自主』居民組織健全由上而下,自主參與永續經營社區事務,並強調地方人文精神的發揚,已在地本位為出發點,擅用地方特有資源、條件、人本精神,經專們單位輔導注入智慧發揮最好創意,營造在地文化特色,增加產業經營效益,共創地方繁榮。
台灣加入WTO後,台灣傳統農業將面臨自由化、國際化開放性競爭,在地窄人稠土地上生產的農產品,成本效益上根本無法在自由市場上競爭,農業轉型除精緻化經營管理外,就是開放經營以休閒教育為目標之旅遊環境,將農產品生產過程,農村生活體驗、農園自然環境景觀,作有計畫的的規劃,透過行銷管道,配合週休二日政策,吸引都會人潮踏進鄉間小路,體驗村夢想中的鄉下人生活,把休閒和教育融唯一體,來一趟深度的文化之旅。

三.計畫目標:
清水村的具有土地權屬面積106公頃,主要開發地是在清水溝溪兩側面的平坦地,東、西面為坡度較大的山坡地,開發就受限制,因此沿著清水溝溪旁西邊發展為生態休閒教育區,無論土地取得或經營概念,都是較佳的選擇,但發展前提是必須考量生態與景觀問題。目前規劃朝休閒觀光經營方式才能提升社區農業附加的價值,休閒體驗成功與否,環境是一大指標,因此社區環境改善為首要目標,加強社區生態保育觀念,擇定現有較優社區環境資源先進行改善計畫,以水保局規劃已完成第一、二期設施為優先考量,
外城巷二鄰黃家農村聚落,社區主體已規劃相當完美,其周邊雜草叢生閑置空地綠美化,採先整地再由專家評估後,申請林務局原生種樹苗栽植,社區環境中庭、生態園區綠美化植栽蜜源植物,中庭綠色隧道,生態水池原本為社區蓄水魚池,可進行復育原生種虎皮蛙計畫,並設置生態池生態觀察點,排水溝綠化生態化〈如馬路魚溝、蓮花水溝〉,閑置土地使用已經取得居民同意綠美化,可盡速完成規劃施工,較易展現成果為期能在短期內為社區注入一股生命力。


四、實施地點: 南投縣鹿谷鄉清水社區


五、計畫內容及執行方法:
1、社區閒置空地環境改善 提高居住品質:
清水村農業產值正在逐漸下滑當中,尤其災後社會型態消費意識改變,農產品市場優勢喪失,年輕生產階級人力嚴重外流,閑置農地面積逐漸擴大,形成社區亂源,嚴重影鄉社區環境及生活品質。
目前規劃朝休閒觀光經營方式才能提升社區農業附加的價值,休閒體驗成功與否,環境是一大指標,因此社區環境改善為首要目標,動員社區居民進行環境改造計畫,就現有閑置空地,由社區居民共同進行整理綠美化活動,擇定現有較優社區環境資源先進行改善計畫,建立環保社區標竿。
2、排水溝活化運動;馬路魚溝、社區生態溝設置:
清水社區外城巷二鄰黃家農村聚落921災後,社區經過規劃主體已相當完美,但因社區水溝施工不良,成為污穢水集中,滋生蚊蠅,嚴重影響社區生活品質,將設計社區污水排水管,社區污水統一排放,並將水溝兩頭內做區段截水工程,較低漥處自然形成魚溝養殖魚類,淺攤處種植原生種淨水水生植物,成為蛙類復育繁殖區,將社區活化成為『生態教育社區』。
3、落實生態教育社區 發展休閒新領域:
藉此計畫讓有心從事此業的鄉親更了解自我的實力,以彌補自己不足之處,有助於提升社區文化素養,吸引社區內有志鄉親及學校鄉土教育投入地方學校生態保育教育行列,一起努力讓這個地方漸漸成長,因應台灣加入WTO後,轉型邁入的休閒文化觀光產業能得到更大助力。
4、協助爭取資源落實空間活化運動 讓社區永續發展:
協助社區爭取農委會『九十五年度整合鄉村社區組織計畫』,持續利用四年期間,將邀請特生館專家協助做社區作整體規劃,計畫推動項目:
1.成立清水社區空間活化運動工作室及組訓工作團隊。
2.設計社區CIS,應用於住家門牌、社區入口意向、指示標誌、解說牌…。
3.社區老照片基本歸類建檔、社區資源調查—植物、昆蟲、兩棲類等生態種類調查編輯,建立社區資料庫。
4. 建構大楠坑螢火蟲生態保育區,黃家農村聚落自然生態教育社區。
5. 社區森林健康休閒步道及閑置農地綠美化拓展新休閒領域。
6.輔導架設社區民宿觀光網站。
期望讓來到集集鎮的遊客跨越濁水溪,引導到社區內休憩,活化社區產業透過活動使清水社區成為具有指標性的社區生態觀光休閒社區。


六、實施整體工作流程及執行步驟:
l 召開社區居民說明會,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公共設施認養管理。
l 募集部分社區綠美化資金,選購昆蟲食、蜜源植物,分配予以公設認養人進行除雜草整地及綠美化整理工作。
l 發動社區居民進行排水溝污泥穢水清除,社區生態溝、馬路魚溝截水工程,(如設計圖),生態溝工程進行(底部填土、填沙),選購原生水生淨水植物栽植,區段分隔徵求社區居民認養管理。


七、預期效果:
社區生態資源保護、發展必須由社區居民共同的付出,才會踏實,一起規劃社區發展出願景,看得到社區逐步發展,建立社區套資料紀錄, 讓社區生命力延續,社區總體營造空有理論及企劃,事實上社區居民參予度是相當熱絡的,問題是如何引導其產生有效的動力,發展過程當中逐步挖掘被遺忘之記憶,逐步引導社區發展新興產業,能讓社區居民的生活環境獲得實質改善,投入社區活動力量將會增加,熱心的人都會相繼投入,再吸引更多社區居民再投入的熱情與動力。
地方產業振興,鼓勵年輕人回鄉再造社區,傳統的農業生產社區必定無法留住年青人,實因為地區得產值沒落,年青人留再當地亦無發展空間,謀生困難,對社區將來無展望。要振興地方產業,必須利用傳統產業為本,開發休閒空間,創造社區商機,才能使得年青人回流,社區的未來願景是否清楚的看到。居民投入愈深了解愈多,愈能為社區未來而努力,當社區居民將其付出當成一種使命感時,其所彙集的力量將無可限量,有了經濟力之支持,又能永續的支持文化之發展,社區居民當然樂於參與社區總體營造活動。
唯有親身努力過,才能享受收成的喜悅,自己親身體驗過的經驗,才是最寶貴的資產,聘請學者專家協助教育培訓工作,都是只是個開端而已,最重要的要讓社區居民自主參與,力量才是無限的、持續性發展。

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

阿公阿嬤贏很大—阿嬤ㄟ灶腳、社區文物館、千歲畫展;大丘園三部曲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管理-「鹿谷鄉創新鄉村社區人文發展計畫」
阿公阿嬤贏很大—阿嬤ㄟ灶腳、社區文物館、千歲畫展;大丘園三部曲

一、計畫內容: (一)擬解決問題:
在鹿谷鄉(羌仔寮)開發簡史中,清水溝流域(瑞峰地區)開墾史算早,墾荒史悠久,根據記載乾隆五、六年間,漳州人士程志成率莊丁十二人,由林圮埔沿濁水溪進入番仔寮(瑞田村)開墾荒地,披荊斬棘十餘年,拓地至大坵園(清水村)一帶,遺留下許許多多的野史傳說,因此;不論在地理位置及文化歷史背景而言,均是具備了相當好的歷史文化開發資源。
清水村地區緊鄰台灣第一大河川濁水溪流域及清水溝溪流域,土壤肥沃,農耕用地土地幅原遼闊,地勢平坦,水資源系統取之不竭,孕育了鹿谷『米倉』美名,但科技的進步,淘汰了傳統產業,農業產值已不符合經濟效益,人口嚴重外流,呈現農村人口老化現象,農業生產萎縮,荒廢耕地日益嚴重。
九二一大地震瑞峰地區高達97﹪全半倒戶,災區滿目瘡痍,在重建過程中『社區總體營造』賦予了清水溝流域所有生命共同體,一個新的生命種子,也注入了社區居民社區組織、社區工作分工的推動新觀念,奠定『社區總體營造』整體工作推行原動力。
清水溝流域地區在天然條件下區域內擁有獨特的地方文化資源,台灣第一大溪流濁水溪流域孕育的河中生態及開發史周邊更有肥沃農牧地,地勢平坦面積遼闊,清水溝流域豐富的魚蝦生態、四周河床擁有一項傲人的自然環境資源—清水溝溪,他已具又19年生態保育的生命溪流,溪裡豐富的活動生態資源-溪哥仔、石濱,鯽魚、鯉魚、過山蝦等,溪邊亦形成自然鳥類(白鷺絲、夜鷺、燕子、魚狗、翠鳥、白頭翁、麻雀、五色鳥)、爬蟲類、蜥蜴、蛙類、植物生態,等搭配處處可見清香潔白的野薑花叢,形成一個完整自然食物鏈生態教育園區。丘陵林地由海拔100至1000公尺之中低海拔森林生態萬象,處處都是寶物及資源,如用心經營,才能將資源作有效的充分運用,在創造更多元的在地文化風貌。
但史實遺留許多文史和遺蹟,卻因現代化和重建工程而漸趨式微,這些遺蹟記載過往先民的生活經驗,呈現當地聚落的發展歷程,是一項相當重要的文化資產,急需加以重視與保存。

(二)清水村位置及範圍:
清水村位於濁水溪支流與清水溝溪近交接處,臨投58線公路,介於瑞田村及秀峰村間,從竹山循延溪公路銜接仁愛路由秀峰及水里仁愛路經瑞田可進入清水村,未來如集鹿大橋正式通車後,與集集、信義、日月潭,溪頭,杉林溪等地區連線,將成為整個鹿谷鄉主要觀光道路,也因此,清水村因地勢平坦,農村文化特別濃厚(挖泥鰍、釣沙蟲、釣青蛙、捉溪蝦、魚、炕窯…..),可規劃使用面積遼闊,將會是鹿谷鄉規劃未來最具觀光發展潛力的新興地區。
清水村的地理範圍延清水溝溪成南北狹長走向,溪的西面為坡度較大的自然林,延溪岸有茶園,雜做農田極零星聚落,溪的東面為較平坦的農村聚落,週邊四周環繞主要茶園區,山坡林地則為台大實驗林區。
清水村土地面積約為160公頃,公有土地佔約三成左右,大部分是為台大實驗林地,村民戶數計有293戶,男生505人,婦女413人,總計918人。地廣人稀,加上實驗林自然林相,整體環境扔維持原有農村自然風貌。

二、計畫目標:
1、95年度及畫執行成果:
A. 整合社區由自發性強之熱心居民擔任種子成立清水社區空間活化運動工作工作團隊。
B、組訓成立社區環保志工隊,目前隊員46位,分成3小組認養社區公共空間清淨工作。
C、社區配合伊甸基金會辦社區老人關懷日托照護,照護社區老人35位成員。
D、辦理社區文化生態解說員「初級班」教育訓練。
E、開辦社區學堂--產品包裝課程-PE帶編織班。
F、社區DIY初級班講師培訓--廢棄廣告紙編織。
G、閑置農地開闢社區有機蔬菜園栽培教育示範園區,推廣有機農業栽培教育。
H、開辦社區學堂—社區媽媽特色美食初級班,推廣鄉村美食計畫。
I、開辦社區學堂—社區書畫班,培養社區文化涵養,提升社區文化教育。
2、96年度計畫執行成果:
A、制定社區有機農產品行銷規劃—架設社區網站、建立社區 CIS(標誌、標語)、成果展、社區互訪…活動。
B、社區閑空地設置〝社區老人照護公共廚房〞-阿嬤ㄟ灶腳。
C、社區人口結構組織調查,紀錄社區現實際人口結構,已經由社區居民逐戶完成問卷調查,60歲以上老人佔社區實際居住55%,顯示社區人口老化程度。
D、社區學堂--社區居民終身學習計畫:專業課程PE帶籃進階,完成精緻成品,目前已經試賣中。
E、後山大楠坑「螢火蟲區」進行環境保育及夏季賞螢路線規劃,配合明年度農會、公所及廣興社區推動鹿谷鄉賞螢季活動。
F、社區有機蔬菜示範園區,增加防蟲簡易網式設施,及編列水電預算,持續經營符合有機栽植,較易於管理經營,第一季種植有機蔬菜採收完成,第二季栽植竽頭採收販售,第三季種植白蘿蔔,冬季將製作傳統菜脯販售增加社區社團收入。
G、規劃社區老人日間照護相關康樂活動、並安排台中眼科醫師做眼睛健診活動。
F、劃社區槌球練習場地,由廖村長提供前庭草坪,規劃完成為社區槌球休閒場所,下階段將聘請老師教授社區長者槌球運動。
H、區環保志工隊購買手套及夜間反光雨具增加隊員人身安全,成效良好。
I、社區公共開放景點及閑置空地環境加強綠美化工作,由社區環保志工持續管理維護。

三、97年度計畫目標:
、計畫目標:E起清水-生態休閒社區社區行銷計畫:
A、建置社區休閒產業、文化服務中心「阿嬤ㄟ灶腳」-輔導社區居民經營安全農產品示範園區,建立〝社區手工坊〞,製造傳統農村社區特色之手工產品,如手工醬筍、菜脯;編織藝品、新鮮羊奶手工皂、手工茶香皂..等等教學及販售產品,增加社區居民經濟收入。
B、清水社區推展行銷計畫--社區農產品行銷規劃(DM、包裝),與農會、社區團隊合作建立行銷管道。
C、社區居民終生學習計畫—持續辦理社區造人計劃。
D、社區環境清淨計畫 環境的提升。
E、微笑銀髮族--社區老人健康照護計畫。
四、實施方法和步驟:
1、建置社區產業行銷、文化服務中心
輔導社區居民經營安全農產品示範園區,回歸自然管理方式生產安全、無毒的農產品,建立農產生產履歷,製造傳統農村社區特色之手工產品,如手工醬筍、菜脯販售,增加社區居民收益,用續經營社區。
利用社區閒置空間,由社區長者展現傳統技藝搭建傳統竹管厝,建置社區休閒產業、文化服務中心,展示傳統農村機具及社區農產品,保存農村文化,社區農村文化教育推展及休閒旅遊服務中心,爲行銷社區作準備工作。
2、建立社區市集—鼓勵社區居民成立〝社區手工坊〞推展社區特有手工精品,社區DIY學習教室,提供社區多元發展。
3、清水社區學堂—區外教學推展計畫。持續執行造人運動,區居民終生學習計畫--社區居民終身學習計畫;農產加工專業課程、社區居民手工進階課程、產品行銷課程;社區觀摩(境外)、 社區互訪(鄉內)。
4、清水社區推展行銷計畫--社區農產品行銷規劃(DM、包裝),與農會、社區團隊合作建立社區產品行銷管道。
5、社區有機教育示範農園持續經營,增加防蟲簡易網式設施,有效提升社區有機經營理念及有機栽植技術,輔導社區居民生產安全農產品示範園區,建立〝阿嬤ㄟ灶腳〞,製造傳統農村社區特色之手工產品,如手工醬筍、菜脯,增加社區經濟收入,爲社區永續發展作準備。
6、續經營社區老人日托照護中心,配合伊甸基金會社區老人日間照護,配合適當教育引導,自我健康管理,讓後輩無後顧之憂。
7、環境景觀維護--增購社區維護機具,適度淘汰不良工具,讓社區環保志工服務工作
更落實,增加社區居民教育訓練計畫。

叫我第一名 小半天創出一片天

小半天創出一片天

壹、 社區沿革:
小半天地區以北勢溪為發源,於南部的內湖村沿途經和雅、竹林、彰雅三村,於鹿谷、竹豐兩村交界處入東埔蚋溪、沿河的東、西兩岸也形成一連串的高位河階。河階上方表土多為灰棕色的沙質壤土,少數區域水源便利之地,開闢為水田;引水困難之區,皆屬山間僻地,農作物栽種不易,莊民開墾山林,栽種農作勉以維生,因此;就有一流行的貼切諺語「吃甘藷頭、配甘藷尾」來形容當時生活困境。


貳、 導入期:
一、隨著時代的變遷,經營農業已不若早期只注重「量」的增加:
自民國六十年起,茶葉產量逐漸增加,至七十年起,茶葉產量、產值高居南投縣之冠。鹿谷鄉的茶葉以「鹿谷凍頂烏龍茶」為號召,造就了鹿谷一時風華,也頓時讓鹿谷鄉所謂『貧瘠』山區,魚躍龍門,徹底的改變了社區生態。
小半天搭上的這班精緻農業列車,社區居民開始學習育種技術,由傳統壓條方法進步為阡插技術,培育凍頂烏龍茶『茶苗』,每株以20元高價賣出(當時一天工資約250元),加上孟宗竹筍價格看俏,社區經營以由「量」產農業進入「質」產農業,創造小半天社區的經濟蓬勃發展。
二、現今農村勞動人口老化,經營面積過小土壤貧瘠,不符經濟效益,優質的農業生產及暢通的行銷路徑,才是今後經營的走向:
『地稀人廣』迫使台灣農地超限利用,生產者為要求質、量的增加,肥料、農藥的過度使用,農村土地及產物老化迅速,近十年來產物量與質均急速下降,幾近不敷成本,迫使社區主要勞動人口紛紛出外謀生,也讓不得不留農的年輕人痛定思痛,重新思考農村未來走向。
三、經營農業必須創意與思維,才能找出另外一片春天:
1、早期陶醉在富麗安康的農村社會裡,70年代孟宗竹、冬筍造就鹿谷鄉的竹林村成為「綜合發展示範村」。
2、賀伯颱風、921大地震與桃芝颱風等摧毀性的天災巨變,重新認識大自然的力量。
3、是危機也是轉機,把村民的信心找回來。


參、 經營(成長)期:
小半天初期社區營造雖屬『自立營造』,呂芳堯博士是社區教育以及社區行銷主要介面引導者,921地震災後輔導鹿谷小半天及鹿谷形象商圈兩年多的時間,讓91年『鹿谷小半天社區』參加重建區產業振興評比,從56個社區中得到第一名的殊榮,使得小半天社區農村產業再創一次經濟巔峰。


肆、 艱困期:
一、 人力資源的管理:
社區居民同苦不同甘:7.3級的921集集大地震是小半天休閒農業真正發展的轉戾點,也是人性原始本性,愛心與貪婪的分類線,小半天地震後以社區讀書會為核心,90年自主成立『小半天跨業交流協會』,會員自籌經費,社區自組義工團隊,投入社區環境營造(竹燈籠大道、導覽解說),無怨無悔。91年輔導成立小半天發展促進會以利爭取公部門經費,經費有著落卻是社區各角落分食分裂的起端。
二、 公共資源的分配:
外來資源的分配:當外來資源逐漸投入的同時,各區塊仰望大餅,紛紛另立門戶;除小半天發展促進會改組外、小半天產業促進會、小半天竹藝協會、和雅、竹林、竹豐等社區發展協會,各憑本事爭取資源。
內部經營利潤的分配:小半天成名後引起『群眾效應』,除呂芳堯博士輔導引進的社區遊客相互參訪外,媒體、社團、遊客紛紛進入親賭社區風采,人潮等於錢潮,大批遊客帶來的社區利潤打破住宿、導覽統一窗口的社區『回饋金』的制定,社區經營回歸開放的競爭市場。


伍、 成熟期:
一、開發在地資源:
小半天的成功除了自立營造的人和特質外,天時(地震、桃芝),地利(鹿谷風景旅遊點、休閒旅遊得推動)外,媒體行銷花輝了最大功能;
『休閒農業』在推展的過程當中,會發覺其實居住在鄉下的老祖宗不知不覺當中已經早就開始施行休閒農業了,只是並沒有人察覺到這個居然也可以當成一種行業來經營,所以我們幾乎忘了它的存在。相信居住在農村的鄉民都曾經有讓都市裡的親朋好友,住到鄉下來渡假的經驗,與家人共同體驗農村生活,呼吸新鮮空氣,這對農民來說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對長期居住在煩躁的都市裡的人而言,卻是彌足珍貴,再加上農特產品的品嚐,這就是我們的賣點「休閒農業」。
總括來說「 休閒農業」是一種農業經營的方式,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漁牧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經過調查、規劃、設計與包裝,成為一個具有農村魅力,農業經營特色之區域,提供國民休閒、生態教育,增進國民對農業經營、農村生活體驗之機會,藉以增加農家收益,提昇全民的生活品質。
二、整合地方資源:
何謂地方資源?只要是可用於休閒農業活動上,具有有加乘或互補作用的資源,無論是有形的產物或無形的能量,這些都是寶貴的地方休閒農業資源。它含蓋的層面相當廣泛,幾乎您想得到、看得到、聽得到、摸得到的都是資源!
*小半天的產業
1、小半天含蓋竹林、竹豐、和雅三個村落,以北勢溪與鄉內其他十個村里隔開,成為一個獨特的林相地帶。
2、孟宗竹是小半天的最大宗農產業,周邊延伸的資源包括:竹林隧道、竹林生態、竹炭窯、竹炭產品、竹筒飯、竹工藝、竹筍、竹筍大餐….。
3、茶葉是區內重要的經濟作物,周邊延伸的資源包括:茶園景觀、茶藝體驗、茶與音樂的饗宴、茶葉大餐、製茶體驗、趣味評茶…。
4、人文、古蹟、生態
林爽文古戰場、德興瀑布、長源圳、竹林隧道、茶花園、賞螢區…。
三、休閒農業之推展:
1、人力資源的培訓及整合:休閒農業辦得成功與否,最重要的應當是「人」的因素,這需要長期有計畫性的經營策略。
2、民宿業者的推動與整合。
3、社區各發展協會的成立與整合。
4、建立地方休閒農業的獨特性。
5、注重生態環保,保護生態環境是休閒農業永續經營的根本。
6、建立休閒旅遊的套裝模式,充分與產業、產期結合。
7、創造地方資源。
8、結合地區人文特色,保存地方人文風格並與地區產業結合,成為休閒農業的“內在美”,如:「茶與音樂的對話」、「竹藝體驗」、「茶藝體驗」等。
9、配合特殊節日選對活動時間引爆點,如中國的各大節慶中秋節、情人節、端午節、年節、元宵節等等。
10、掌握當地季節性的獨特發展,如冬季採筍尋寶、春天賞螢季。
11、創造新鮮亮麗的活動標題,增加新聞性打開知名度,如國際童玩節、泡湯、人體彩茶等。
12、充分運用媒體資源。
13、解說人員是整體活動的靈魂。
14、須有遠景計畫及團隊共同的願景。
15、要問你準備好沒?不是要問你開始沒?


陸、 結語:
休閒農業是引導人們接近大自然,體驗農業生產、農家生活、農村生態三生一體的最佳途徑,又兼具教育、知性、感性等多項的深層意義,對於農村文化的保存、農家環境的改善、農村生活品質的提升有頗大的助益。尤其是當我們把「休閒農業」視為是一個企業經營體系之契機,除了需保持農村原有樸素的外貌之外,還需朝著現代化的科學方式來經營,這當中得加緊腳步來適應,從舊觀念轉換到新理念,從休閒到賺錢,不是不可為而是大有可為,但得決定於經營者的腳步是否跟上?團隊的默契及願景是否已經建立?事在人為,休閒農業造福人們也延續農業的經營生命,保住瑰麗的大自然與人類共享。
農業旅遊路線規劃,是要研究如何把整個社區資源加以整合,靈活運用,使遊客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休閒」還得達到「悠閒」之意境,方能讓遊客沉靜心靈,過著都市體驗不到的鄉村生活,只要整體規劃得好,讓遊客有所感動建立良好的口碑,將可以活化鄉村,熱絡農村的經濟繁榮。

高雄駁二倉庫

高雄駁二倉庫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開發將連接環繞港區舊鐵道、仁愛公園、歷史博物館、音樂館、愛河畔、美術館,開闢成為帶狀的文化愛河特區,而駁二藝術特區又整合觀光資源,將成為高雄市藝文風景之窗。
 
(一)歷史背景
整個計畫的催生,起因於前年國慶煙火尋找施放場所,無意間發現駁二碼頭這塊瑰寶,經過瞭解事由一群藝術家與熱心藝文活動的藝術界人士於2001年五月八日於高雄成立「駁二藝術發展協會」,並開始推動駁二倉庫碼頭作為愛河文化流域之開端源區。
整個「駁二藝術特區」位於高雄港出海口及高雄最早發跡之鹽埕區,其特殊之地理位置可說是海港、碼頭、社區及城市的〝連結器〞,因此在文化及歷史機能上更是扮演著〝出入口〞的重要角色。整個藝術特區之範圍共包括位於高雄港務局內「駁一倉庫」、「駁二倉庫」,以及位於高雄市大勇路上的六間「台糖倉庫」。
而「駁二藝術特區」的規劃案,目前已由高雄市文化中心於五月中旬與文建會正式簽約,整個特區之經營管理將委由民間經營。
 
(二)發展特色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係以高雄港駁二倉庫為主體,再搭配周邊闢為觀光碼頭候船室的駁三倉庫及現有可使用的三間台糖倉庫所組成。由於其中興建於民國六十二年的駁二倉庫,及其連接的後方空地與台糖倉庫空間總計達七千餘平方公尺,未來發展性極高,再加上地處高雄港出海口及高雄最早發跡的鹽埕區,讓「駁二藝術特區」具有連結海港、碼頭、社區與城市的特殊地理位置及重要的文化歷史意義。另外,位於高雄第二港口做為信號台的「高字塔」,是興建於民國六十四年的老建物,由於其地處港灣以及建物特殊的「高」字造型,被民眾視為最能代表高雄地方精神的象徵。
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處長林朝號表示,未來駁二倉庫將朝向結合大勇路沿線的歷史博物館、工商展示中心、音樂館等資源,規劃為兼具展覽、表演、書店、藝術商品展售、藝術資訊中心及文化沙龍等功能的藝文特區,發展出國際藝術村的風貌。至於「高字塔」將配合紅毛港當地的港埠水文景觀,規劃為收藏當地三百年歷史文物的「高字塔文物館」。
 
(三)發展願景
日前,立法院通過「市港合一」草案,未來在地方法令的執行將更容易集結共識。同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表示將提出具體推動計畫,規劃以專款專用形式讓民間認養適宜藝文展演的閒置空間;該會九十年度將以"閒置空間再利用方案"之議題作為該會最重要的政策,期望讓全國各地的閒置空間都能動起來,讓藝文發展與人民生活有更貼切的關係。有鑑於此,「駁二藝術特區計劃」將配合國家有計劃的推動、爭取民間企業的贊助與認養,階段性地建構獨立自主的經營體系,期使本特區能早日動起來。
在未來,期待駁二藝術特區不僅能滿足一般社區大眾的休憩需要,同時也能成為一個機能性及轉換性強的空間,兼顧藝文展演的需求,以及高雄港都的水岸休憩地區的發展平衡,成為台灣別具一格的"港都型藝文空間"。更希望本特區能成為高雄港都文化的縮影,具體而微地呈現港都特有人文特色及國際色彩,成為一個「文化意義的承載體」,引領高雄市航向國際港都文化的新世紀!
 
(四)操作過程中面臨之困境
在操作面上因為高雄市政府本身對整個藝術特區的發展亦是相當重視,因此在整個面臨問題的協商過程中相對產生的衝突較少,但從幾個未來發展使用上,我們可以看出下列幾點需要省思與未來可能產生法令困境的地方:
1.整個土地的所有權仍屬於高雄港務局,但在高雄市政府的努力與協商推動下,目前仍無法獲得土地管理權只能採用承租方式,每年租金新台幣一、九00、一九六元整,因此在未來永續經營上產生很大的疑問。
2.在都市計畫使用的變更上,因採用「舊有建築物防火避難設施及消防改善辦法」之許可使用項目進行變更且未針對使用面積進行變更,因此未遭遇到變更之問題,但相對的限制其未來使用之項目,使的未來如朝向多元化發展之模式,產生一個隱藏性的阻礙。
3. 在未來倉庫硬體建築物修繕的方式,必定面臨到整個建築物內部空間規劃、結構修繕、消防設備與安全之規定,因此在未來整個空間整體感覺上將會產生爭議。
4.因政府採購法之規定,整個採購程序需公開徵選,且需繳交鉅額簽約金與保證金,整個中央與地方政府目前仍無相關獎勵措施,因此造成有心推動之人士因經費之考量,裹足不前。
資料來源:
http://www.hzps.hlc.edu.tw/space/910128/4.htmwww.flickr.com/photos/filmkh/2867399566/

台北華山藝文特區

台北華山藝文特區




  華山藝文特區在協會兩年的經營下來,對台灣整體文化生態的重要性,從早期協會對藝文特區的催生、到負責實際的營運管理,藝術及社區民眾的參與及回響、閒置空間再生使用觀念的蔓延、以及早期所做的幾個規劃架構等,無疑形塑華山藝文特區為台灣藝術文化的實驗場。
 
(一)歷史背景
  華山藝文特區原本屬於日據時代建立的酒場也就是台北酒場,位於台北市的市中心,原創於1916年,為一個日據時代民營的芳釀株式會社,於台灣光復後改稱為台灣台灣省菸酒公賣局的第一酒場,在1945年時改名為台北酒場,但在1987年後因為台北市的地價越來越高,廢水處理成本也越來越大,公賣局發現本身沒有辦法負擔在台北經營工廠的工業機制,所以決定配合台北市都市計畫及推展環境保護政策與更新機械設備,把整個工廠遷到林口工業區內,因此從民國76年起整個工廠開始閒置。1992年立法院在33位立法委員投票同意下,選定「華山特區」為新立法院用址,並立即公告為「機關預定用地」。但後續因牽涉經費過於龐大而作廢。
  而閒置了十年之後,1997年6月,藝文界人士發現了這塊仍保有過去空間記憶、非常適合更生為一個真正與城市生活結合的多元化藝文展演空間,於是開始爭取這塊珍貴的公有地,希望不僅提供戲劇、美術、舞蹈、音樂、電影、展覽等展演空間,且可足夠舉辦各項國際型大型藝文活動,使之成為一個全民共享文化活動。但在整個向公賣局爭取的過程中產生很多的衝突,最後在相關人士的爭取及遊說下,終於由中興新村出面與公賣局協調並達成共識,同意借用這樣的空間免費提供藝文界使用,共為期三年。
 
(二)運作型態
  民國86年6月,藝術家們也發現了這塊仍保有過去空間記憶,非常適合更生為一個真正與城市生活結合的多元藝文展演空間,藝術家們開始思考將這塊閒置的公有地與藝術及城市文化結合的可能性。於是藝術家們開始爭取這塊閒置的公有地,希望不僅提供戲劇、美術、舞蹈、音樂、電影等等展演並且足夠舉辦各項國際性大型藝文活動,若再配合整個特區腹地,尚可提供諸如停車場、公園及藝文相關產業之所需,使之成為一個全民共享文化活動的重要基地。二年多來,由藝術家們組成的「華山藝文特區促進會」(改造協會的前身)不斷透過遊行、展演、連署、拜訪民意代表,並向省、市各機關遞交陳情書…將此倡議向大眾提出。在86年年底開始接觸省文化處,促請其予以行政的協助。
「促進會」也於民國87年10月正式依法改組為具有社團法人地位的「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而自民國88年1月起,台灣省公賣局將華山地區委託省文化處代管,省文化處再委託中華民國藝文環境改造協會實際負責特區營運管理之業務。
 
(三)發展願景
  所有的華山願景皆需要硬體基本設施的構築才能成形。未來三年內本協會擬以華山藝文特區整建更新原則,將酒廠全區舊建物空間之整建工程依藝術展演策劃內容、未來新興藝術文化使用需求與二十一世紀都市發展進行現存空間與建物之整修與更新,與現行「古蹟保存」或「歷史建物保存與再利用」模式與內涵不同,係有機性「部份保存、部份整建、部份更新」之做法,逐步開發建設,整合藝術與建築設計專業,分階段逐年實施,漸次轉化為「國際性藝文空間」。
  此外,閒置空間的再生使用觀念不僅已在台灣蔓延,更是文建會的重要政策之一。鑒於閒置空間的更生使用在國內上有許多待解決及學習的課題,計劃串聯國內相關團體、借鏡國外經驗,有助於活化閒置空間的再生使用與經營管理:
1.與國內關注此議題的相關團體結盟、交流與分工。
2.與國外相關團體進行互訪與交流。
  華山特區以串聯藝文、建築、古蹟保存、社區營造、藝術教育各領域專業人士,共同構想開發藝文特區長程行動方案;透過徵求對話、勾勒塑造市民心目中藝術園區的景象。推動相關法令及方案形成,建立藝文特區未來發展空間及榮景﹔持續推動「華山藝文特區」成為當代國際都會型式、市民共創、共享的藝術工廠之長程發展。
 
(四)操作過程中面臨之困境
1.整個發起與推動的過程中與酒場方面產生很大的肢體衝突,最後雖然圓滿收場,但也凸顯出了整個公有閒置空間土地產權的不易取得問題。
2.經營規劃管理的部分,因整個閒置空間的規劃,是需要時間及長期經營的部分,但目前的合約簽訂時間較短,合約期滿後需重新再採購招標,使的很多藝術工作團隊在永續經營上,產生非常不確定性之因素
資料來源:
http://www.hzps.hlc.edu.tw/space/910128/4.htm;http://www.flickr.com/photos/yushengho/3059871692/;www.flickr.com/photos/59907924@N00/3452289043/

20號倉庫鐵道藝術網絡台中站

20號倉庫鐵道藝術網絡台中站



台中火車站後站倉庫,見證了台灣南北鐵路興榮的過往,在時代的洪流中蛻變、重生,成為國內第一座公辦藝術村。這裡不再是貨物吞吐的運棧,取而代之的是,藝術家工作室、劇場、藝文展演空間和咖啡館。倉庫不再只有粗獷和狂狷的氣味;藝術的氛圍,細緻而深遠。這裡有個新名字 20號倉庫。
 (一)歷史背景
  1988年,當時的省文化處(現已改制為文建會中部辦公室),基於拓展藝術家展演所想的想像與企圖,委託東海大學所做「藝術家傳習、創作及相關展示場所專案評估」規劃案,發現國內舊有閒置空間具有無窮潛力與可行性,其中又以肩負國內運輸動脈的鐵路倉庫,因具有高大、寬敞的空間特質,被評估為最有魅力,於是發展出「鐵道藝術網路計劃」,透過查訪全台灣鐵道倉庫、辦理先期藝術推廣活動、整建、藝術家進駐的方式。將台鐵在各個城鎮閒置的貨運倉庫變為藝術創作與展演的空間。
台中火車站於西元1908年,由於當時南北縱貫鐵路全線完工時,舉辦通車儀式的地點就在台中車站,於是「20號倉庫-台中站」便成為全國鐵道藝術網絡的第一個實驗性地點。整個倉庫面積共約300坪,第20號倉庫為藝文展演空間與咖啡休息區,第21號倉庫工兩表演藝術團對使用,其餘5座倉庫隔成12間個人工作室。
 (二)運作型態
初步的構想是由文建會中部辦公室(前省文化處)、台灣鐵路管理局以及其他相關機構與個人共同組成鐵道藝術網絡之主辦單位。由主辦單位委託民間團體經營管理此藝文空間。該民間團體必須有能力經營咖啡館、藝文書店、策劃展覽以及主辦表演活動之能力。同時須提出完善的財務管理計畫以及詳細的營運管理辦法。
在台中火車站倉庫改建案中,20號倉庫150坪的空間以及外部廣場規畫為咖啡館、藝術展演空間與活動廣場。民間團體進駐後倘能善加企劃經營,則未來倉庫租金與工作室之運作費用可由經營本藝文空間所得之利潤來支付。
 (三)操作過程中面臨之困境
1.整個土地的所有權屬於鐵路局,整個計畫的推動與協商過程,主要是由行政院文建會主導,而鐵路局與台中市政府皆非主辦單位,因此缺乏建立良好之溝通管道。
2.整個都市計畫的變更,因時間過於允長且修訂新法不易,使得變成整個推動問題最大之關鍵便落在於都市計畫之變更無法反應時效。
3.在空間規劃部分,因建築專業領域與藝術工作者對空間的認知不同,因此產生意見分歧之現象,且整個規劃案因牽涉到原面積的變動,變成屬於改建行為,需採用新的建照核發制度進行審查,根本無法通過,因此整個事件也看出歷史空間的規劃意像需要更多元性與多樣性的考量,因此在建築技術與消防法令上,亦是及需要突破之地方。
4.再經營規劃管理的部分,因整個閒置空間的規劃,是需要時間及長期經營的部分,但目前只能簽一年合約,合約滿後再重新採購招標,使的很多藝術工作團隊的永續經營上,產生非常不確定性之因素。
資料來源:http://www.hzps.hlc.edu.tw/space/91012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