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7日 星期六

馬路魚溝 活生生

環保署『鹿谷鄉清水社區農村聚落閑置空間活化、綠化計畫』計畫書
一、 計畫名稱:農村聚落閑置空間活化—馬路魚溝 活生生


二、 計畫緣起:
在鹿谷鄉(羌仔寮)開發簡史中,清水溝流域(瑞峰地區)開墾史極早,墾荒史悠久,根據記載乾隆五、六年間,漳州人士程志成率莊丁十二人,由林圮埔沿濁水溪進入番仔寮(瑞田村)開墾荒地,披荊斬棘十餘年,拓地至大坵園(清水村)一帶,後遭土番殺害而終止開發,遺留下許許多多的野史傳說,因此;不論在地理位置及文化歷史背景而言,均是具備了相當好的歷史文化開發資源。
瑞田村、清水村地區緊鄰台灣第一大河川濁水溪流域及第一條魚蝦保護溪清水溝溪流域,土壤肥沃,農耕用地土地幅原遼闊,地勢平坦,水資源生態系統取之不竭,孕育了鹿谷『米倉』美名,但科技的進步,逐步淘汰了傳統產業,農業產值以不符合經濟效益,人口嚴重外流,呈現農村人口老化現象,農業生產值萎縮,荒廢耕地日益嚴重,但在先天條件優厚的情況下,無論是傳統農業休閒開發,或引進新興創意休閒的硬體開發,都擁有成熟的基本要素,如進行居民參予式規劃及有系統、整體性之開發計劃推動,短期間內必能營造出深具特色的地方新風貌。
九二一大地震瑞峰地區高達90﹪全半倒戶,災區滿目瘡痍,在重建過程中『社區總體營造』賦予了清水溝流域所有生命共同體,一個新的生命種子,也注入了社區居民社區組織、社區工作分工的推動新觀念,奠定『社區總體營造』整體工作推行原動力。
社區工作的推動關鍵因素主要在於社區居民的理念,進而組織分工,由上而下自動自發鼓勵參予,組織有效分工自主,便能原則性地永續經營社區,在地文化的挖掘,在以地方本身特性來思考,擅用地方特色、優勢條件、培育人才共同為自己的地方注入生命力,運用整體智慧及創意,營造地方特色風貌,發展在地文化,共創地方繁榮。唯有共同參與,地方居民才會珍惜地方的傳統文化、環境資源,切身體認產業文化的價值,變會致力於維護地方傳統,也才能營造富有個性的社區文化,重現傳統農村社區的生命活力。
「社區文化產業」是要將在地文化和藝術結合將其周邊附屬產物,經過有效設計包裝,提昇期附加價值,在由有系統的規劃整合作商業性的行銷行為,藉以帶動地方產業產值,提高經濟效益,吸引年輕人才回鄉服務,經營產業,投入促進地方發展,永續經營,活化社區。在則透過『農村休閒旅遊』的生活體驗系統的建構,將文化與農特產品包裝成高附加價值的生活藝術品,便能有效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除能具體改善社區居民之經濟問題外,亦容易引起當地及周邊居民極大迴響,因將地方特色文化結合自然景觀資源相對帶來的高利潤,將會為當地居民帶來最實際經營理念。
『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之推動,係在重建過程前、中、後延續性的重大方針,『社區自主』居民組織健全由上而下,自主參與永續經營社區事務,並強調地方人文精神的發揚,已在地本位為出發點,擅用地方特有資源、條件、人本精神,經專們單位輔導注入智慧發揮最好創意,營造在地文化特色,增加產業經營效益,共創地方繁榮。
台灣加入WTO後,台灣傳統農業將面臨自由化、國際化開放性競爭,在地窄人稠土地上生產的農產品,成本效益上根本無法在自由市場上競爭,農業轉型除精緻化經營管理外,就是開放經營以休閒教育為目標之旅遊環境,將農產品生產過程,農村生活體驗、農園自然環境景觀,作有計畫的的規劃,透過行銷管道,配合週休二日政策,吸引都會人潮踏進鄉間小路,體驗村夢想中的鄉下人生活,把休閒和教育融唯一體,來一趟深度的文化之旅。

三.計畫目標:
清水村的具有土地權屬面積106公頃,主要開發地是在清水溝溪兩側面的平坦地,東、西面為坡度較大的山坡地,開發就受限制,因此沿著清水溝溪旁西邊發展為生態休閒教育區,無論土地取得或經營概念,都是較佳的選擇,但發展前提是必須考量生態與景觀問題。目前規劃朝休閒觀光經營方式才能提升社區農業附加的價值,休閒體驗成功與否,環境是一大指標,因此社區環境改善為首要目標,加強社區生態保育觀念,擇定現有較優社區環境資源先進行改善計畫,以水保局規劃已完成第一、二期設施為優先考量,
外城巷二鄰黃家農村聚落,社區主體已規劃相當完美,其周邊雜草叢生閑置空地綠美化,採先整地再由專家評估後,申請林務局原生種樹苗栽植,社區環境中庭、生態園區綠美化植栽蜜源植物,中庭綠色隧道,生態水池原本為社區蓄水魚池,可進行復育原生種虎皮蛙計畫,並設置生態池生態觀察點,排水溝綠化生態化〈如馬路魚溝、蓮花水溝〉,閑置土地使用已經取得居民同意綠美化,可盡速完成規劃施工,較易展現成果為期能在短期內為社區注入一股生命力。


四、實施地點: 南投縣鹿谷鄉清水社區


五、計畫內容及執行方法:
1、社區閒置空地環境改善 提高居住品質:
清水村農業產值正在逐漸下滑當中,尤其災後社會型態消費意識改變,農產品市場優勢喪失,年輕生產階級人力嚴重外流,閑置農地面積逐漸擴大,形成社區亂源,嚴重影鄉社區環境及生活品質。
目前規劃朝休閒觀光經營方式才能提升社區農業附加的價值,休閒體驗成功與否,環境是一大指標,因此社區環境改善為首要目標,動員社區居民進行環境改造計畫,就現有閑置空地,由社區居民共同進行整理綠美化活動,擇定現有較優社區環境資源先進行改善計畫,建立環保社區標竿。
2、排水溝活化運動;馬路魚溝、社區生態溝設置:
清水社區外城巷二鄰黃家農村聚落921災後,社區經過規劃主體已相當完美,但因社區水溝施工不良,成為污穢水集中,滋生蚊蠅,嚴重影響社區生活品質,將設計社區污水排水管,社區污水統一排放,並將水溝兩頭內做區段截水工程,較低漥處自然形成魚溝養殖魚類,淺攤處種植原生種淨水水生植物,成為蛙類復育繁殖區,將社區活化成為『生態教育社區』。
3、落實生態教育社區 發展休閒新領域:
藉此計畫讓有心從事此業的鄉親更了解自我的實力,以彌補自己不足之處,有助於提升社區文化素養,吸引社區內有志鄉親及學校鄉土教育投入地方學校生態保育教育行列,一起努力讓這個地方漸漸成長,因應台灣加入WTO後,轉型邁入的休閒文化觀光產業能得到更大助力。
4、協助爭取資源落實空間活化運動 讓社區永續發展:
協助社區爭取農委會『九十五年度整合鄉村社區組織計畫』,持續利用四年期間,將邀請特生館專家協助做社區作整體規劃,計畫推動項目:
1.成立清水社區空間活化運動工作室及組訓工作團隊。
2.設計社區CIS,應用於住家門牌、社區入口意向、指示標誌、解說牌…。
3.社區老照片基本歸類建檔、社區資源調查—植物、昆蟲、兩棲類等生態種類調查編輯,建立社區資料庫。
4. 建構大楠坑螢火蟲生態保育區,黃家農村聚落自然生態教育社區。
5. 社區森林健康休閒步道及閑置農地綠美化拓展新休閒領域。
6.輔導架設社區民宿觀光網站。
期望讓來到集集鎮的遊客跨越濁水溪,引導到社區內休憩,活化社區產業透過活動使清水社區成為具有指標性的社區生態觀光休閒社區。


六、實施整體工作流程及執行步驟:
l 召開社區居民說明會,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公共設施認養管理。
l 募集部分社區綠美化資金,選購昆蟲食、蜜源植物,分配予以公設認養人進行除雜草整地及綠美化整理工作。
l 發動社區居民進行排水溝污泥穢水清除,社區生態溝、馬路魚溝截水工程,(如設計圖),生態溝工程進行(底部填土、填沙),選購原生水生淨水植物栽植,區段分隔徵求社區居民認養管理。


七、預期效果:
社區生態資源保護、發展必須由社區居民共同的付出,才會踏實,一起規劃社區發展出願景,看得到社區逐步發展,建立社區套資料紀錄, 讓社區生命力延續,社區總體營造空有理論及企劃,事實上社區居民參予度是相當熱絡的,問題是如何引導其產生有效的動力,發展過程當中逐步挖掘被遺忘之記憶,逐步引導社區發展新興產業,能讓社區居民的生活環境獲得實質改善,投入社區活動力量將會增加,熱心的人都會相繼投入,再吸引更多社區居民再投入的熱情與動力。
地方產業振興,鼓勵年輕人回鄉再造社區,傳統的農業生產社區必定無法留住年青人,實因為地區得產值沒落,年青人留再當地亦無發展空間,謀生困難,對社區將來無展望。要振興地方產業,必須利用傳統產業為本,開發休閒空間,創造社區商機,才能使得年青人回流,社區的未來願景是否清楚的看到。居民投入愈深了解愈多,愈能為社區未來而努力,當社區居民將其付出當成一種使命感時,其所彙集的力量將無可限量,有了經濟力之支持,又能永續的支持文化之發展,社區居民當然樂於參與社區總體營造活動。
唯有親身努力過,才能享受收成的喜悅,自己親身體驗過的經驗,才是最寶貴的資產,聘請學者專家協助教育培訓工作,都是只是個開端而已,最重要的要讓社區居民自主參與,力量才是無限的、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