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記者黃沁杰 / 南投報導


社區林業抗暖化 居民認養鳳凰山茶花活動
由社團法人南投縣休憩農園產業促進會,今(20)日在初鄉社區辦理「社區林業座談與成果苗木認養活動」,特邀請初鄉國小及社區居民與林務局專家進行一場「社區林業的座談會」,會後特安排學童寫生比賽及鳳凰山茶花認養活動,場面熱絡。
爲宣導對抗地球暖化的全民動活動,社團法人南投縣休憩農園產業促進會在農委會林務局社區林業經費協助下,今(20)日在初鄉社區辦理「社區林業研習活動」,活動行程除安排社區居民宣導座談會外,特別讓與會學童及居民特別參予台灣原生種「鳳凰山茶花」培育成果苗木認養活動,每人認養一株台灣原生種「鳳凰山茶花」,待移植成功後,經分與認養人培育,以期達到與苗成果。
「鳳凰山茶花」以鹿谷鄉鳳凰山命名,是稀有珍貴品種的山茶花,花型鐘狀、花色艷麗,可是令人愛不釋手,花期大約再每年二、三月。該花最早於1916年於南投縣鹿谷鄉鳳凰山採到標本,日人早田文藏氏於1918年發表為新種,並取名為"鳳凰山茶花",是在台灣分布數量很少的原生種綠姓小喬木,已經瀕臨絕種,此活動意義是在喚醒社區居民生態保育意識,爲愛地球盡一份心力。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記者黃沁杰 / 南投報導
南投縣鹿谷鄉彬彬社文化發展協會籌組成立
南投縣鹿谷鄉彬彬社文化發展協會,今(1)日在鹿谷鄉公所三樓會議室召開發起人會議,會中推舉出林崑隆等九位籌備委員,肩負籌組重任。
竹山、鹿谷區在清朝時期就有文人組織詩社,在林圮埔街文祠內,計有郁郁社、 謙謙社、梯瀛社、三益社,大坪頂新寮街有彬彬社等五大社。新寮彬彬社是清同治7年考取秀才的黃廷幹與多名私塾教師組成,當時籌組文社的主要功能,是以社員互相切磋科舉課藝為主。
到了日治後,文社的功能逐漸喪失,區內飽學之士感於學非所用,紛紛私下聚集,一方面藉吟詠發洩牢騷,另一方面也好互通聲氣,彬彬社便在這種背景之下結為詩社,由文社蛻變成了詩社,社員敬業樂群、互相砥礪,都會組織文社,承傳文化薪火,是當時鹿谷的文風匯集之處,當時社內是以供奉著孔夫子、文昌帝君;社員彼此吟詩唱和,留傳下來多件詩文,則是鹿谷鄉的文化之寶。
 隨著時代教育方式的改變,各級正規學校普遍設立,早期書房、私塾,終至絕跡,文社、詩社也告消失,此次鹿谷社區透過彬彬社文化發展協會籌組」之成立,不僅發揚儒學思想,更為社區培育諸多人才,奠定鹿谷文風鼎盛之基礎,鑑往知來,或有助於年輕一代認識鄉土先賢,更成功活化彬彬社生命力。
與會會員有前「彬彬社」後裔及鄉內文教、藝術界人士約40名,會議中推舉林崑隆、劉武順、林丕耀、林正謀、劉木燕、汪鑑雄、魏璋鈴、黃沁杰、張淑貞等九位擔任籌備委員,負責協會各項籌備事宜,完成「南投縣鹿谷鄉彬彬社文化發展協會」工作,以發揚鹿谷彬彬好禮的文風,再創鹿谷文風嶄新新局。

「2009鹿谷鄉百家泡茶、千人品茗、萬人賞鳥」及「11月份鳥夀星-鴛鴦慶生」活動




記者黃沁杰 / 南投報導
「2009鹿谷鄉百家泡茶、千人品茗、萬人賞鳥」及「11月份鳥夀星-鴛鴦慶生」活動
國立鳳凰谷鳥園、鹿谷鄉公所及社團法人南投休憩農園產業促進會與在地社團結合,為帶動地方休憩觀光、鹿谷凍頂烏龍茶茶產業休閒文化發展,今(11/11)日特在麒麟潭觀景平台舉行「2009鹿谷鄉百家泡茶、千人品茗、萬人賞鳥」記者會,對外宣導活動即將開跑。
鳳凰谷鳥園吳園長表示,去年鳥園辦了冬茶品茗月活動,吸引無數愛好喝茶人士前來鹿谷鄉旅遊,也帶來無限商機,深受鹿谷鄉民好評。因此;今年特別邀請在地社團參與擴大舉辦,僅訂於98年11月14、15、21、22、28、29日(星期六、日)辦理「2009鹿谷鄉百家泡茶、千人品茗、萬人賞鳥」及「假日何處去,鹿谷品茗樂」活動。
品茗活動規劃了鳳凰、永隆、凍頂等3條黃金路線的茶鄉深度旅遊,3本護照36個茶席可供選擇,民眾可任選1條路線,一邊欣賞沿途秀麗的茶園風光,一邉找尋自己喜歡的茶席免費品茗。喝了自己喜歡的茶,還可當場向茶農洽購,絕對貨真價實。品茗護照蓋滿三個章戳,進到鳥園參觀即可兌換一份鳥杯紀念品(含杯套),限一張門票換取一份紀念品。
有興趣參與活動的遊客可向鳳凰谷鳥園、鹿谷鄉公所社會課及鹿谷鄉旅遊中心等地方索取品茗護照,免費參加品茗終身學習活動,2,000份的精美紀念茶杯送完為止,請遊客把握機會,以免向隅,另為響應節能減碳及環保政策,請遊客儘可能自備茶杯。
配合本次活動,臺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贊助100組5公升海洋生成水及20箱570CC海洋生成瓶裝水給社團法人南投休憩農園產業促進會,轉提供給茶席泡茶,讓韻味獨特的鹿谷鄉「凍頂烏龍茶」與深海優質的「海洋生成水」醞釀出最具風味的「香醇茶湯」,給參與活動的民眾最特別體驗。
鹿谷鄉民熱情邀請全國各地民眾一同來體驗,這股濃濃的茶鄉人情味,透過全民參與品茗與社區茶人對話的互動學習,及享受完全融入茶鄉文化,這一份體驗珍貴得讓人永生難忘。
國立鳳凰谷鳥園自去年協助所在社區,推廣品茗活動廣獲遊客支持肯定,園長宣示將持續每年辦理,並將駐站茶席逐年擴大,藉由配合社區的帶領示範,每個月擇定一日辦理鹿谷鄉鄉民集體泡茶活動,期盼建立「鹿谷鄉品茗日」之茶鄉活動,邀請全國各地愛好品茗的民眾免費到鹿谷喝茶,以形塑新的台灣茶道文化,提振鹿谷鄉觀光產業,繁榮地方經濟。

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車輄寮風華再現--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



車輄寮風華再現--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
壹、計畫緣起:
在鹿谷鄉(羌仔寮)開發簡史中,廣興村為本鄉最早發蹟的村落,昔日稱「車輄寮」,因早期村民利用當地生產之櫸木製作牛車車輪之車輄,因櫸木之材質佳,生產量漸增許多地方更搭建工寮以生產車輄,因而得名,史實遺留許多文史和遺蹟,卻因現代化和重建工程而漸趨式微,這些遺蹟記載過往先民的生活經驗,呈現當地聚落的發展歷程,是一項相當重要的文化資產,急需加以重視與保存。

經過九二一大地震受創後,社區居民才真正體認到鹿谷鄉長期以來只依賴著溪頭、杉林溪等明星風景區來吸引人潮,為社區居民帶來觀光的經濟收入,當這些旅遊點受到自然或人為衝擊後,社區觀光經濟命脈幾乎斷絕,深思著;難道享譽國際『凍頂烏龍茶』的故鄉就只能如此嗎?這些年來農村的轉變如雨後春筍般,往後勢必造成激烈的競爭,而要保有日後不被淘汰命運,只有提高休閒在地軟體及硬體設施,充分利用渾然天成的自然景觀及遺留下的文物,才能永續凍頂烏龍茶茶鄉美譽。

鹿谷鄉有渾然天成的人文自然景觀如:長期經營茶鄉茶園的景緻、廣興社區的自然生態、八通關古道、凍頂烏龍茶的文化歷史、茶鄉的人文風情學校重建史等,在經過社區規劃人員詳加調查,已經整合調查記錄存檔,配合社區資源計劃性整體開發,將廣興社區特色串連成為一個具文化歷史、生態的旅遊軸線,讓廣興社區成為深具特色,轉變成新的文化及生態休閒旅遊景點。

螢火蟲是環境及生態的重要指標,廣興社區目前有二處賞螢點及一處螢火蟲復育濕地,去年(94年)四月中旬與鹿谷鄉農會聯合舉辦螢火蟲季,吸引近萬名的遊客到此賞螢,賞螢期間造成周遭交通阻塞,是唯一美中不足的。
九十二年廣興社區承接行政院農委會活化鄉村社區組織計劃,經由社區發展協會授權給社區四健會及農會體制下的組織,組成「車輄寮風華再現工作團隊」由這群願意為自己社區貢獻付出之年青人,接下這件重要的工作,這群工作團隊人員默默的付出及成果,這三年來得到農委會等長官的信賴與支持,願意在此社區投入經費及人力,在活化鄉村社區組織計劃評選為示範點,工作團隊人員固定於每個星期日晚上召開定期會議,針對計劃執行成果作出報告,及其他社區參訪後的建議提出討論,如該週未有任何議題,則利用此刻陪養工作團隊彼此間的默契,唯有持續運作才能永續經營。

貳、計畫目標:
● 召開社區居民說明會
定期召開社區居民說明會,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公共設施認養管理,讓社區居民對社區未來的走向更深入的體會。
● 平和巷社區老街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
史實遺留許多文史和遺蹟,卻因現代化和重建工程而漸趨式微,這些遺蹟記載過往先民的生活經驗,呈現當地聚落的發展歷程,是一項相當重要的文化資產,急需加以重視與保存;六七O年代富麗農村計劃文物保存工作,平和巷內的洗衣圳溝維護整理、環境整頓及水質改善工作,恢復以往樣貌,讓當地居民重溫舊憶。
● 成立社區文化、生態工作室
由社區居民組成,進行社區文化資源調查、保存及生態復育工作及傳統技藝傳承工作。
● 螢火蟲保育、復育工作
結合自來水公司鹿谷淨水廠現有步道設施,並規劃增設出一條賞螢步道,連成一條環狀路線,目前這條步道路線皆與當地居民達成共識,並發動居民自己動手整理週邊環境,沿途二側種植蜜源植物,讓螢火蟲棲息地更妥善的受到保護及賞螢時更加安全。
● 培訓社區小小解說員
由社區現有解說員擔任講師,教導廣興國小高年級學生充分對社區的認知,並透過戶外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加感到興趣。
● 培養心理健康、心靈環保種子人員
心理健康與精神障礙構成了人類精神活動的兩極,常見的不健康情况是自卑,而自卑的通常代償則是追求優越感,這些都容易導致心理衝突,人際關係失諧以及適應社會困難,嚴重者則遲早陷于精神障礙之中,很可能對自己過分挑剔,或者頑固地堅持己見,一遇挫折或失敗則歸咎于人,甚至漸入偏執狀態。
文明發展得愈細密,我們卻感覺到人類離開土地愈來愈遠,結果我們人類跟大自然整個分開,分開以後,我們把整個地球用一種觀念來看待它--一個資源的集合體。我們需要用到它時,就想到地球的價值,除了想到地球的用處以外,就沒有別的認知了。

叁、計畫推動預期成果:
逐夢踏實,一步一腳印的付出,築出社區發展出願景,看得到社區的進步發展,社區生命力的永生,擬定社區發展未來計劃,讓參予者或旁觀者都能清楚的看到社區未來的願景,要振興地方文化、生態資產特色,必須利用傳統產業為本,開發休閒空間,創造社區商機,社區的未來願景可期,居民投入愈深了解愈多,愈能為社區未來而努力,當社區居民將其付出當成一種使命感時,其所彙集的力量將無可限量。
永續經營社區文化、生態理念,社區文化教育的養成非一朝一夕間,必須有一套內容豐富的學習教材,提供一個優質的長期學習環境,才可以成功的培養一個優秀的社區經營人才。

肆、計畫之可持續性機制規劃:
由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的文化生態工作室持續執行及推動,一步一腳印構出社區的特色及文化資產。在財務管理方面,參與社區工作者均不領工作津貼,將工資回饋給社區,接待家庭及解說員回饋一成收入給工作室做為投入社區的基金來源,循著建全的財務管理基制,設立一個社區獨立帳戶,以確保每一份資源皆能妥善運用。
「社區文化產業及生態資源」是要將在地文化和藝術結合將其周邊附屬產物,經過有效設計包裝,提昇期附加價值,在由有系統的規劃整合作商業性的行銷行為,藉以帶動地方產業產值,提高經濟效益,吸引年輕人才回鄉服務,經營產業,投入促進社區發展,永續經營活化社區;再透過『農村休閒生態文化旅遊』的生活體驗系統的建構,螢火蟲季的生態旅遊、社區文化之旅…等,並將文化與農特產品包裝成高附加價值的生活藝術品,透過有計劃性的規劃、解說員的引導及各項宣導工作,未來將會為社區居民帶來最實際經濟效益及生活品質、環境上的提升。

溫哥華.葛蘭湖島 從廢棄船塢到文化綠洲




溫哥華.葛蘭湖島 從廢棄船塢到文化綠洲
這裡座落著一個地標物---公共市場(Public Market),裡面的各種食物、料理、生鮮美味一向是最吸引大眾的目標。島上若大的廠房中,有陶藝、木雕、皮雕、玻璃等工藝品店,還有書店、藝廊,甚至獨特的服飾店等商家聚集,隱匿在徒步探訪才能發現的角落裡;此外,有幾家知名的餐廳、咖啡店、兒童天地、大眾取向的海釣博物館、模型船博物館,以及模型火車博物館;而最富藝術氣息的,莫過於位於島上的「艾茉莉˙卡爾藝術暨設計學院」(Emily Carr Institute of Art and Design),它是溫哥華最著名的藝術人才培養學府,裡面除了學校的附設藝廊之外,另一個史考特藝廊(Charles H. Scott Gallery)則是溫哥華少數推動當代前衛藝術的單位。如果再仔細探訪,還會發現駐村的藝術家工作室、戲劇院就座落在寧靜的巷道旁。
 
(一)發展背景
  位於加拿大溫哥華市心臟地帶,葛蘭湖島(Granville Island)的身世就像童話故事裡的灰姑娘。十九世紀末以來,這裡是工業用地,聚集了鐵工、鋸木業等等大型廠房,二次大戰後經過了一段蕭條時期,逐漸成為停放廢棄船隻的破舊船塢,後來溫哥華市政發展計劃認為在一座的城市中心保留工業用地並不適當,加上工廠多半紛紛外移至郊區,於是就有了改建葛蘭湖島的計劃。這個計劃在70年代已經成形,經過市政府與發展商結合參與規劃,使她搖身一變成為了今日溫哥華人文匯粹之地。
在葛蘭湖橋正下方的葛蘭湖島其實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島,而是一個三角洲地帶。隔著弗斯溪(False Creek),可以眺望溫哥華骨感優雅的市中心玻璃大樓帷幕。往來其間的海上小巴士來回載送著絡繹不絕的訪客,而橋下的汽車出入口總是車水馬龍。這是葛蘭湖島平日的景象。佔地15.2公頃的面積---約台北華山藝文特區(7.2公頃)兩倍大---在發展計劃中就表明了要以藝術、人文、娛樂及大眾性的綜合取向為主軸,創造一個適合所有人前往的都會中的樂園。
 
(二)運作型態
  這個發展計劃在70年代落實,1979年正式開放給群眾,由公部門、私人發展商,以及非營利法人團體共同參與打造,以自行開發、租賃給進駐廠商和團體的方式使財務運作達到自給自足。這個計劃在今日已經得到了很顯著的效果,在加拿大貸款及房屋局(Canadian Mortgage and Housing Corporation)的管理之下有一套明確的運作方法。
整個島上的運作機制可以分成三方面來說,一是公共單位及商家的管理、一是仍然保留的工業用地,以及藝術家、工藝家進駐計劃。這三個大方向除了工業用地之外,另外兩個主要由葛蘭湖島當時的重建計劃---以藝術取向為基礎的發展方向而來。島上的商家型態,除了公共市場、美食與咖啡吧之外,商店多數都以工藝與設計類為主,包括陶藝、玻璃、木工雕刻、繪畫、飾品設計等相關領域,以此造就出整個島上的藝術氛圍。此外,藝術家及工藝家的進駐也是主要項目之一,工作室及工藝工房的規劃都在計劃之內。
 
(三)經營形態
  看似複雜多重的經營形態,其實都已經被包含在發展計劃的評估中。其中最特別的是仍然還在的工業用地,那是和島上其他單位一同存在的一座水泥廠。在重建計劃中也已經表明,葛蘭湖島的改建仍然要保留她工業的特色,因此除了這座工廠之外,訪客還會發現這裡的其他建築物仍然維持著鐵皮、灰泥以及木造的特色,沒有繁複的外觀,也沒有各自為政的不同色調,一律以「工業」這個紀念葛蘭湖島前身歷史的特色為設計主軸,因此商家、工房、藝術工作室的外觀看來都像是一致的廠房,就連艾茉莉˙卡爾藝術學院的外觀設計也都遵從著以上的原則。而建物使用,一樓被鼓勵為開放大眾進入的空間,辦公室規劃在二樓以上。
除了建物設計的一致性外,島上各單位空間的面積分部也在計劃的控制中。以比例來說,實際運用面積中(不包括露天開放空間)最大部份為公共及學術機構(以學校為主:艾茉莉˙卡爾藝術學院及專為青少年、兒童成立的天才藝術傘表演學校(Arts Umbrella)),其次是航海市場(這是依葛蘭湖臨海及歷史屬性規劃的區域,提供私人船舶停靠維修,並提供航海課程及紀念品店),接下來依序是藝術及工藝相關空間、工業用地、公共市場、辦公室、表演場地、及餐廳娛樂、零售用地。在這樣的複合使用中,管理單位很清楚整個使用的情況,這個綜合使用的比例分配被認為是葛蘭湖島成功的關鍵因素。
 
(四)結語
  閒置或是老舊空間再利用,是每一座都市發展過程中會面臨的問題。如何活化一個已經死寂的空間,或是使其產生新的意義往往也最具挑戰性。溫哥華葛蘭湖島的重建發展,發揮了複合性使用的最大功能,從空間的屬性定位到實際運作,有一套很明確且有效的方法。對官方來說,葛蘭湖島透過商業運作而達到自給自足是它最大的優點,並且還給政府帶來了可觀的稅收。對都市居民而言,這裡是一處適合所有年紀的人前往的休閒勝地,並且充滿了藝術氣息。對於島上的藝術學院、藝術家而言,它讓學生、創作者與群眾交流得更緊密,並相互激盪出更多生活上和創作上的靈感。葛蘭湖島不僅成功地塑造了多元的形象,並且還保持著它「工業」前身的外觀,更已經成為了溫哥華的地標。它務實又兼顧理想的運作方法,已是其他閒置空間再建的典範。


資料來源:http://www.hzps.hlc.edu.tw/space/910128/4.htm;http://tw.myblog.yahoo.com/jw!0dZDi3OUHBiemoRfAaFhNu01Okk-/article?mid=1736

德國Duisburg都會主題公園



 
Duisburg都會主題公園
(一)計畫概述:
  「老鐵新綠」,這是德國人對這個即將在杜易斯堡市北邊誕生的景觀大公園的想像。這個佔地約200公頃,原本為德國鋼鐵公司Thyssen A.高爐煉鋼的廠房,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經承擔德國船艦、坦克、大炮等所需鋼鐵生產任務,在50─60年代繼續承載德國戰後經濟奇蹟,70年代逐漸喪失了其競爭力,終於在1985年停工熄火,淪落為一片巨大的工廠廢地。
像一隻火龍,不再噴火,熄滅的工廠也剝奪了賴以維生工人的生機。杜易斯堡是有著高達23%的失業率。產業再發展的訴求,解決失業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改變一般人對重工業魯爾地區惡質的想像,這塊基地的更新改造肩負著巨大的任務,而將停工的煉鋼場拿來改建公園是非常極富想像力和挑戰的。在以保存為主要規劃設計訴求的前提下,這種特殊的條件可以創造許多對比和令人驚奇的效果。舊工廠起重架的高牆改建為阿爾卑斯山攀岩訓練場;舊的煉鋼廠冷卻池改建為潛水訓練基地及水中世界;電視公司經常把這個公園當作是第一級的外景場;附近居民(往往是以前工廠的工人)在這裡可以以全新的經驗來體驗他們過去的歷史,在新公園散步時和他們的鄰居閒聊過往的種種。
這個公園沒有被大刀闊斧的改建,沒有太多人為附加的「建設」,從工業工廠的廢墟轉化成自然生態保護的領地,該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由煙囪高爐到低矮的款冬灌木,都在離身邊不遠之處。幾年前仍是生龍活虎鋼鐵廠的用地,隆隆的鋼鐵澆鑄聲似乎仍在耳邊環繞,現在已經被新近抽長的樺樹群所佔據。先前鐵沙儲存處,長出了熱帶雨林的植物,成為此區特殊的植物景觀。協火前高爐剩餘的八噸重方形鐵塊,被藝術化的安排成鐵鑄方陣吸引著歐洲搖滾巨星D. J. Bobo來拍MTV,歌名Freedom,在焰火中,火龍似乎又噴火了。
結合市民團體、北萊茵─西發冷邦政府,杜易斯堡市政府的力量,配合IBA Emscher Park 整體景觀公園的構想,改建原有的工業地景,串連全區景觀,所作所為是為了改善一般人對魯爾區─杜易斯堡市老舊鋼鐵工業區位的想像。透過景觀公園來強固歷史記憶,呼喚歷史族群的自尊,改善在地人對所在的地區空間及人群的想像,展望的規劃未來,所呈顯的正是德國的社區總體營造的方式─以居民來改變居民(Change with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的長期經營。這將不會是一個傳統的公園。以老舊的工業地景作為一個新公園的基礎,杜易斯堡景觀公園以前所未有的形式被發展出來。公園的設計活潑的嘗試著,以各種可能的造景原則及想像,來創造一個從鋼鐵廠蓋起來的景觀公園。
   這個公園規劃的過程特別值得一提。在進行規劃第一個階段,透過IBA的仲介舉辦了一個國際性的競圖,有五個國際規劃團隊(三個德國,一個英國,一個法國)被邀請進駐基地,以六個月的時間,透過一個對地方居民公開,集體合作的過程,在現地製作未來發展及造景原則的整體構想。一個委員會評估這五個規劃構想,並對未來的走向提出具體建議。他們建議以景觀建築師Peter Latz的構想為主軸,委託進行第二階段的規劃。Latz規劃案的中心構想不是給這個公園什麼新東西,他的團隊是以對所有現存物進行謹慎而周到的處理作為規劃設計開展的基礎。他想像此一座鋼鐵廠是隻神話中的噴火巨龍,巨龍不噴火了並非代表其死亡。想像巨龍被降服了,親善的讓人們環顧及觸摸他的身軀,並且爬上他的背脊,透過神話般的想像,克服了這曾經是生產殺人武器的罪虐,屠殺異己族群的歷史烙印,以及發動兩次大戰的事實。
規劃的結果以非常不尋常的方式在公園現址公開展出,透過多向度、多層次的動員以達到地方居民的瞭解、認同以及參與是展出方式規劃的重點。1991年秋天市議會以全票通過了Latz的設計案。下面幾個訴求是Latz計畫案能得到全民支持認同的原因:
設計案謹慎周延面對了工廠的過去,以既有的特性作為設計標的的依據。保有歷史的空間,透過歷史空間去呼喚居民對這個未來公園的認同。
過程式的改善及更新,讓市民參與公園的改建。逐步的開發,讓每一個行動都有市民的參與,讓公園成為市民共同創作的公園。
公園逐步的成長,沒有政治人物的偉大意志。州政府前後將投置工程費6千萬馬克(約新台幣十億)。開發出來的歸市民使用。每完成一個部份,便開放使用,逐步的實証效應及修繕,不等到全部完工而驗收。
過程式的規劃,逐步的提出部份的開發案,使得財政支出以及後續支出可以預估及計算而透明。
參與計畫案規劃的同時,一個「北公園利益共同體」的組織被建立,它們同步的提供了許多的活動。這個組織包括了非常多的協會和個人,有阿爾卑斯山登山協會,狼狗協會,工業歷史學會等等各式各樣的社團,也有個別的市民,附近居民,當年工廠的員工,歷史研究者(外行的或專業的)等等。他們都共同的參與了規劃和營建的過程。1992年總共有28000訪客來到這塊未來公園的基地,可以想見的是,沒有這些自主參與的地方居民和團體的協助,這一切都將不可能。
整個公園的營建與未來的經營管理,規劃單位引進了新的就業機會。藉著政府技職訓練的措施,一批長期失業者被引進,並且接受公園營建以及未來養護管理的訓練,另一個長期的教育訓練計畫因此被公園管理局提出。
 資料來源:http://www.hzps.hlc.edu.tw/space/910128/4.htm;http://designers.tw/bbs/thread-47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