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

20號倉庫鐵道藝術網絡台中站

20號倉庫鐵道藝術網絡台中站



台中火車站後站倉庫,見證了台灣南北鐵路興榮的過往,在時代的洪流中蛻變、重生,成為國內第一座公辦藝術村。這裡不再是貨物吞吐的運棧,取而代之的是,藝術家工作室、劇場、藝文展演空間和咖啡館。倉庫不再只有粗獷和狂狷的氣味;藝術的氛圍,細緻而深遠。這裡有個新名字 20號倉庫。
 (一)歷史背景
  1988年,當時的省文化處(現已改制為文建會中部辦公室),基於拓展藝術家展演所想的想像與企圖,委託東海大學所做「藝術家傳習、創作及相關展示場所專案評估」規劃案,發現國內舊有閒置空間具有無窮潛力與可行性,其中又以肩負國內運輸動脈的鐵路倉庫,因具有高大、寬敞的空間特質,被評估為最有魅力,於是發展出「鐵道藝術網路計劃」,透過查訪全台灣鐵道倉庫、辦理先期藝術推廣活動、整建、藝術家進駐的方式。將台鐵在各個城鎮閒置的貨運倉庫變為藝術創作與展演的空間。
台中火車站於西元1908年,由於當時南北縱貫鐵路全線完工時,舉辦通車儀式的地點就在台中車站,於是「20號倉庫-台中站」便成為全國鐵道藝術網絡的第一個實驗性地點。整個倉庫面積共約300坪,第20號倉庫為藝文展演空間與咖啡休息區,第21號倉庫工兩表演藝術團對使用,其餘5座倉庫隔成12間個人工作室。
 (二)運作型態
初步的構想是由文建會中部辦公室(前省文化處)、台灣鐵路管理局以及其他相關機構與個人共同組成鐵道藝術網絡之主辦單位。由主辦單位委託民間團體經營管理此藝文空間。該民間團體必須有能力經營咖啡館、藝文書店、策劃展覽以及主辦表演活動之能力。同時須提出完善的財務管理計畫以及詳細的營運管理辦法。
在台中火車站倉庫改建案中,20號倉庫150坪的空間以及外部廣場規畫為咖啡館、藝術展演空間與活動廣場。民間團體進駐後倘能善加企劃經營,則未來倉庫租金與工作室之運作費用可由經營本藝文空間所得之利潤來支付。
 (三)操作過程中面臨之困境
1.整個土地的所有權屬於鐵路局,整個計畫的推動與協商過程,主要是由行政院文建會主導,而鐵路局與台中市政府皆非主辦單位,因此缺乏建立良好之溝通管道。
2.整個都市計畫的變更,因時間過於允長且修訂新法不易,使得變成整個推動問題最大之關鍵便落在於都市計畫之變更無法反應時效。
3.在空間規劃部分,因建築專業領域與藝術工作者對空間的認知不同,因此產生意見分歧之現象,且整個規劃案因牽涉到原面積的變動,變成屬於改建行為,需採用新的建照核發制度進行審查,根本無法通過,因此整個事件也看出歷史空間的規劃意像需要更多元性與多樣性的考量,因此在建築技術與消防法令上,亦是及需要突破之地方。
4.再經營規劃管理的部分,因整個閒置空間的規劃,是需要時間及長期經營的部分,但目前只能簽一年合約,合約滿後再重新採購招標,使的很多藝術工作團隊的永續經營上,產生非常不確定性之因素。
資料來源:http://www.hzps.hlc.edu.tw/space/910128/4.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