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葛蘭湖島 從廢棄船塢到文化綠洲
這裡座落著一個地標物---公共市場(Public Market),裡面的各種食物、料理、生鮮美味一向是最吸引大眾的目標。島上若大的廠房中,有陶藝、木雕、皮雕、玻璃等工藝品店,還有書店、藝廊,甚至獨特的服飾店等商家聚集,隱匿在徒步探訪才能發現的角落裡;此外,有幾家知名的餐廳、咖啡店、兒童天地、大眾取向的海釣博物館、模型船博物館,以及模型火車博物館;而最富藝術氣息的,莫過於位於島上的「艾茉莉˙卡爾藝術暨設計學院」(Emily Carr Institute of Art and Design),它是溫哥華最著名的藝術人才培養學府,裡面除了學校的附設藝廊之外,另一個史考特藝廊(Charles H. Scott Gallery)則是溫哥華少數推動當代前衛藝術的單位。如果再仔細探訪,還會發現駐村的藝術家工作室、戲劇院就座落在寧靜的巷道旁。
(一)發展背景
位於加拿大溫哥華市心臟地帶,葛蘭湖島(Granville Island)的身世就像童話故事裡的灰姑娘。十九世紀末以來,這裡是工業用地,聚集了鐵工、鋸木業等等大型廠房,二次大戰後經過了一段蕭條時期,逐漸成為停放廢棄船隻的破舊船塢,後來溫哥華市政發展計劃認為在一座的城市中心保留工業用地並不適當,加上工廠多半紛紛外移至郊區,於是就有了改建葛蘭湖島的計劃。這個計劃在70年代已經成形,經過市政府與發展商結合參與規劃,使她搖身一變成為了今日溫哥華人文匯粹之地。
在葛蘭湖橋正下方的葛蘭湖島其實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島,而是一個三角洲地帶。隔著弗斯溪(False Creek),可以眺望溫哥華骨感優雅的市中心玻璃大樓帷幕。往來其間的海上小巴士來回載送著絡繹不絕的訪客,而橋下的汽車出入口總是車水馬龍。這是葛蘭湖島平日的景象。佔地15.2公頃的面積---約台北華山藝文特區(7.2公頃)兩倍大---在發展計劃中就表明了要以藝術、人文、娛樂及大眾性的綜合取向為主軸,創造一個適合所有人前往的都會中的樂園。
(二)運作型態
這個發展計劃在70年代落實,1979年正式開放給群眾,由公部門、私人發展商,以及非營利法人團體共同參與打造,以自行開發、租賃給進駐廠商和團體的方式使財務運作達到自給自足。這個計劃在今日已經得到了很顯著的效果,在加拿大貸款及房屋局(Canadian Mortgage and Housing Corporation)的管理之下有一套明確的運作方法。
整個島上的運作機制可以分成三方面來說,一是公共單位及商家的管理、一是仍然保留的工業用地,以及藝術家、工藝家進駐計劃。這三個大方向除了工業用地之外,另外兩個主要由葛蘭湖島當時的重建計劃---以藝術取向為基礎的發展方向而來。島上的商家型態,除了公共市場、美食與咖啡吧之外,商店多數都以工藝與設計類為主,包括陶藝、玻璃、木工雕刻、繪畫、飾品設計等相關領域,以此造就出整個島上的藝術氛圍。此外,藝術家及工藝家的進駐也是主要項目之一,工作室及工藝工房的規劃都在計劃之內。
(三)經營形態
看似複雜多重的經營形態,其實都已經被包含在發展計劃的評估中。其中最特別的是仍然還在的工業用地,那是和島上其他單位一同存在的一座水泥廠。在重建計劃中也已經表明,葛蘭湖島的改建仍然要保留她工業的特色,因此除了這座工廠之外,訪客還會發現這裡的其他建築物仍然維持著鐵皮、灰泥以及木造的特色,沒有繁複的外觀,也沒有各自為政的不同色調,一律以「工業」這個紀念葛蘭湖島前身歷史的特色為設計主軸,因此商家、工房、藝術工作室的外觀看來都像是一致的廠房,就連艾茉莉˙卡爾藝術學院的外觀設計也都遵從著以上的原則。而建物使用,一樓被鼓勵為開放大眾進入的空間,辦公室規劃在二樓以上。
除了建物設計的一致性外,島上各單位空間的面積分部也在計劃的控制中。以比例來說,實際運用面積中(不包括露天開放空間)最大部份為公共及學術機構(以學校為主:艾茉莉˙卡爾藝術學院及專為青少年、兒童成立的天才藝術傘表演學校(Arts Umbrella)),其次是航海市場(這是依葛蘭湖臨海及歷史屬性規劃的區域,提供私人船舶停靠維修,並提供航海課程及紀念品店),接下來依序是藝術及工藝相關空間、工業用地、公共市場、辦公室、表演場地、及餐廳娛樂、零售用地。在這樣的複合使用中,管理單位很清楚整個使用的情況,這個綜合使用的比例分配被認為是葛蘭湖島成功的關鍵因素。
(四)結語
閒置或是老舊空間再利用,是每一座都市發展過程中會面臨的問題。如何活化一個已經死寂的空間,或是使其產生新的意義往往也最具挑戰性。溫哥華葛蘭湖島的重建發展,發揮了複合性使用的最大功能,從空間的屬性定位到實際運作,有一套很明確且有效的方法。對官方來說,葛蘭湖島透過商業運作而達到自給自足是它最大的優點,並且還給政府帶來了可觀的稅收。對都市居民而言,這裡是一處適合所有年紀的人前往的休閒勝地,並且充滿了藝術氣息。對於島上的藝術學院、藝術家而言,它讓學生、創作者與群眾交流得更緊密,並相互激盪出更多生活上和創作上的靈感。葛蘭湖島不僅成功地塑造了多元的形象,並且還保持著它「工業」前身的外觀,更已經成為了溫哥華的地標。它務實又兼顧理想的運作方法,已是其他閒置空間再建的典範。
資料來源:http://www.hzps.hlc.edu.tw/space/910128/4.htm;http://tw.myblog.yahoo.com/jw!0dZDi3OUHBiemoRfAaFhNu01Okk-/article?mid=1736
這裡座落著一個地標物---公共市場(Public Market),裡面的各種食物、料理、生鮮美味一向是最吸引大眾的目標。島上若大的廠房中,有陶藝、木雕、皮雕、玻璃等工藝品店,還有書店、藝廊,甚至獨特的服飾店等商家聚集,隱匿在徒步探訪才能發現的角落裡;此外,有幾家知名的餐廳、咖啡店、兒童天地、大眾取向的海釣博物館、模型船博物館,以及模型火車博物館;而最富藝術氣息的,莫過於位於島上的「艾茉莉˙卡爾藝術暨設計學院」(Emily Carr Institute of Art and Design),它是溫哥華最著名的藝術人才培養學府,裡面除了學校的附設藝廊之外,另一個史考特藝廊(Charles H. Scott Gallery)則是溫哥華少數推動當代前衛藝術的單位。如果再仔細探訪,還會發現駐村的藝術家工作室、戲劇院就座落在寧靜的巷道旁。
(一)發展背景
位於加拿大溫哥華市心臟地帶,葛蘭湖島(Granville Island)的身世就像童話故事裡的灰姑娘。十九世紀末以來,這裡是工業用地,聚集了鐵工、鋸木業等等大型廠房,二次大戰後經過了一段蕭條時期,逐漸成為停放廢棄船隻的破舊船塢,後來溫哥華市政發展計劃認為在一座的城市中心保留工業用地並不適當,加上工廠多半紛紛外移至郊區,於是就有了改建葛蘭湖島的計劃。這個計劃在70年代已經成形,經過市政府與發展商結合參與規劃,使她搖身一變成為了今日溫哥華人文匯粹之地。
在葛蘭湖橋正下方的葛蘭湖島其實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島,而是一個三角洲地帶。隔著弗斯溪(False Creek),可以眺望溫哥華骨感優雅的市中心玻璃大樓帷幕。往來其間的海上小巴士來回載送著絡繹不絕的訪客,而橋下的汽車出入口總是車水馬龍。這是葛蘭湖島平日的景象。佔地15.2公頃的面積---約台北華山藝文特區(7.2公頃)兩倍大---在發展計劃中就表明了要以藝術、人文、娛樂及大眾性的綜合取向為主軸,創造一個適合所有人前往的都會中的樂園。
(二)運作型態
這個發展計劃在70年代落實,1979年正式開放給群眾,由公部門、私人發展商,以及非營利法人團體共同參與打造,以自行開發、租賃給進駐廠商和團體的方式使財務運作達到自給自足。這個計劃在今日已經得到了很顯著的效果,在加拿大貸款及房屋局(Canadian Mortgage and Housing Corporation)的管理之下有一套明確的運作方法。
整個島上的運作機制可以分成三方面來說,一是公共單位及商家的管理、一是仍然保留的工業用地,以及藝術家、工藝家進駐計劃。這三個大方向除了工業用地之外,另外兩個主要由葛蘭湖島當時的重建計劃---以藝術取向為基礎的發展方向而來。島上的商家型態,除了公共市場、美食與咖啡吧之外,商店多數都以工藝與設計類為主,包括陶藝、玻璃、木工雕刻、繪畫、飾品設計等相關領域,以此造就出整個島上的藝術氛圍。此外,藝術家及工藝家的進駐也是主要項目之一,工作室及工藝工房的規劃都在計劃之內。
(三)經營形態
看似複雜多重的經營形態,其實都已經被包含在發展計劃的評估中。其中最特別的是仍然還在的工業用地,那是和島上其他單位一同存在的一座水泥廠。在重建計劃中也已經表明,葛蘭湖島的改建仍然要保留她工業的特色,因此除了這座工廠之外,訪客還會發現這裡的其他建築物仍然維持著鐵皮、灰泥以及木造的特色,沒有繁複的外觀,也沒有各自為政的不同色調,一律以「工業」這個紀念葛蘭湖島前身歷史的特色為設計主軸,因此商家、工房、藝術工作室的外觀看來都像是一致的廠房,就連艾茉莉˙卡爾藝術學院的外觀設計也都遵從著以上的原則。而建物使用,一樓被鼓勵為開放大眾進入的空間,辦公室規劃在二樓以上。
除了建物設計的一致性外,島上各單位空間的面積分部也在計劃的控制中。以比例來說,實際運用面積中(不包括露天開放空間)最大部份為公共及學術機構(以學校為主:艾茉莉˙卡爾藝術學院及專為青少年、兒童成立的天才藝術傘表演學校(Arts Umbrella)),其次是航海市場(這是依葛蘭湖臨海及歷史屬性規劃的區域,提供私人船舶停靠維修,並提供航海課程及紀念品店),接下來依序是藝術及工藝相關空間、工業用地、公共市場、辦公室、表演場地、及餐廳娛樂、零售用地。在這樣的複合使用中,管理單位很清楚整個使用的情況,這個綜合使用的比例分配被認為是葛蘭湖島成功的關鍵因素。
(四)結語
閒置或是老舊空間再利用,是每一座都市發展過程中會面臨的問題。如何活化一個已經死寂的空間,或是使其產生新的意義往往也最具挑戰性。溫哥華葛蘭湖島的重建發展,發揮了複合性使用的最大功能,從空間的屬性定位到實際運作,有一套很明確且有效的方法。對官方來說,葛蘭湖島透過商業運作而達到自給自足是它最大的優點,並且還給政府帶來了可觀的稅收。對都市居民而言,這裡是一處適合所有年紀的人前往的休閒勝地,並且充滿了藝術氣息。對於島上的藝術學院、藝術家而言,它讓學生、創作者與群眾交流得更緊密,並相互激盪出更多生活上和創作上的靈感。葛蘭湖島不僅成功地塑造了多元的形象,並且還保持著它「工業」前身的外觀,更已經成為了溫哥華的地標。它務實又兼顧理想的運作方法,已是其他閒置空間再建的典範。
資料來源:http://www.hzps.hlc.edu.tw/space/910128/4.htm;http://tw.myblog.yahoo.com/jw!0dZDi3OUHBiemoRfAaFhNu01Okk-/article?mid=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