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母題(Motives)與主題(Themes)探索
主題學是從十九世紀德國民俗學者關於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的研究中發展來的,他們有興趣研究同一主題在不同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中的變遷。主題學在比較文學研究領域是較為新興的一股研究趨勢,也引起許多學者對於主題與主題學的定位產生爭議。
Fernand Baldensperger認為主題史研究是零碎、殘缺、非科學的研究。
Paul Hazard 以為主題學研究並不強調實證的事實聯繫。
Wellek and Waren 的《文學論》批評主題學研究是歷史上最不富有文學性者。
Van Tieghem 的《比較文學論》承認主題學屬於比較文學,並指出主題學的任務不僅要確定「近世作者對其外國先輩的依存性」,還要確定「在對共同主題創造性的變化上,他們的天才、理想、以及藝術所起的作用」。
Harry Levin 在專文“主題學與文學批評”中首先用由“Theme(主題)”一詞演化而來的“Thematology(主題學)”取代了德語中由題材(Stoff)一詞引申得出的題材史(Stoffgeschichte)。
英美以及德國比較研究學者對於主題 (theme) 和母題 (motif) 的定義尚未有一致的說法,這也顯示出學者對於主題學這股新興的研究趨勢所表現出的不安全感 (insecurity)。不過大體而言,比較文學研究學者公認德國系統的說法與 terminology 是可以接受與採用的。
◎資料轉載:主題學 (Thematology)吳婉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