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家—生活街區
集集鎮每到假日,車潮人潮湧入,走馬看花趕場的人比真正來休閒的人多很多,觀察每個在擁擠街道上鑽走人的表情,很少有悠閒自在的,在街道快步行走的遊客,手裡拿著的垃圾食物猛往嘴裡上塞,原本是該騎腳踏車的情侶改騎著電動機車,嘻哈的在人縫中呼嘯,急著尋找停車位的駕駛,叭...叭提醒著自己可別擦撞到人而少了興致,原本3罐100元的柳丁汁,已經被老板蓋上1罐50元的紅紙條…。這就是公部門發展休閒產業的驕傲。
Home Zone 生活街區;以人為本的生活圈。歐洲工業發展的較早,50年前的都會區街道上就擠滿了人與車,道路是因為車子數量的增加,而持續開闢或拓寬,一直在擠壓著人類的生活圈,只因為需要好的運輸才有辦法搶到大錢,都市人天天得飽受塞車、擠人之苦,多年以〝物〞為本的生活方式真是讓她們受夠了,經過不斷的思考與反省,不間歇的改革聲浪,市容慢慢改觀,許多城市規劃了行人徒步區與徒步網,英國倫敦、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有許多改造成功的案例,除了高速公路外,幾乎每一條街道都建立了行人專用行道。
歐洲三十年前就已經有學者提出生活街區(Home Zone)的概念主張,規劃在這區域內以行人為主環境考量,區域內設置車阻、路障,讓進入該規劃區的汽機車車速自動緩慢下來,降到20公理以下,對於行人及玩耍中的兒童建立一個安全的區域,營造一個安全舒適利於行走的空間,提倡全民健走運動,鼓勵學童走路上下學增加用動量,還予〝以人為本〞的生活街道。
原本規劃騎單車遊的集集鎮,慢活的行程規劃因為超過容積的旅遊人潮,腳踏車道變成機車道,人行道變成停車場,遊客被迫得與汽車爭道,原本休閒的旅人變成現在匆忙的過客,整個集集鎮的假日充斥著一股銅臭味與汗臭味,這種模式是積極發展社區文化休閒產業的成功展現。
人潮=錢潮;台灣知名旅遊景點假日幾乎都會發生這種相同情形,當〝錢〞與〝閒〞發生衝突時,一般都會〝有錢才會有閒〞一語帶過,其實我也會有這般無奈的回應,十幾年來積極投入社區總體營造行列,總是希望把社區帶進〝樂活〞的生活圈,事實上真的很難,傳統產業的沒落,鄉下年輕人蹲在社區內根本無法生存,要餵飽自己都還困難,不外出打拼那又能如何?留下來的社區主流居民是高齡長者,「都六七十年了你要改變甚麼?」這是他們的疑惑!
集集鎮的成功案例是很多社區所期盼的,這種繁榮的景象應該可算是一個成功社區發展的成長過程吧!沒跟上的社區就急起直追嘞!但是;當已經達到這樣榮景的社區,在沉浸在這繁華街景中的同時時,是否也該思考下一步的階梯應該怎麼爬才是!歐洲人能!聰明的中國人應該更沒問題才是!
不管繁榮或是落後,讓留下來的人能夠感到安閒,讓外出的還孩子感到安心,這樣就夠了!